美丽校园
立人高中的学风:立则守正,乐学善思
【阐释】立则守正,“立则”,即遵守规则,树立规则意识,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。教育部要求把“一校一章程”作为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抓手,因此,“立则”就是要完善规章制度并遵循之,以法治养成好习惯,实施公民教育。“守正”即恪守正道,坚守正道,把握事物本质、遵循客观规律,我国古代典籍多有论述,如《史记·礼书》说“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,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”;《后汉书·侯霸传》载有“〔霸〕在位明察守正,奉公不回”。具体来讲,一守道德之正。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,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,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。二守学问之正。凡学问之形成,均为历代学人累加所致,而学人所为,起点必是继承,我们倡导完整地继承前人成果,准确地理解前人思想,养成严谨的学风,形成扎实、优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。三守处世之正。为人处世当笃守正道,诚实平和,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善于与人合作,具有团队精神。四守行事之正。倡导勇于实践、善于实践、勤于实践的作风,扎实做事,不浮不躁,严谨行事,一丝不苟。“立则守正”是“立己立人”的最起码要求。
乐学善思,“乐学”是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主张,如《论语·雍也》说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;王阳明弟子、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有《乐学歌》传世:“乐是乐此学,学是学此乐。不乐不是学,不学不是乐。乐便然后学,学便然后乐。乐是学,学是乐。於乎,天下之乐,何如此学,天下之学,何如此乐”。“善思”是指善于思考,慎重考虑。中国自古即有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之说,表明古人就认识到,好学与善思,两者不可偏废。我们希望今天的师生能刻苦于学、勤奋于教,但又不死学、死教,而是要善于思考、敢于质疑,具备批判性思维,成为有思想的人。